撰稿 丨电池中国
近期, IEA (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国际能源署)在一份报告中指出: “China dominates the entire downstream EV battery supply chain” (中国主导了整个电动汽车下游电池供应链),但在行业眼中,全球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供应链的竞争已进入新的阶段。
作为全球领先的软包动力电池企业,孚能科技也积极关注动力电池产业供应 链的竞争。在近期举办的行业会议上, 孚能科技 总经理王志刚 指出, 动力电池行业正迎来全球供应链结构的重构,网状化、多中心化、数字化、绿色化成为动力电池行业的 “ 新四化 ” ,这也向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提出新挑战。
尽管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已在全球电动汽车产业链中占据超过 70% 的份额 ,但全球化 趋势发展和复杂的国际形势将对电池产业链产生新的影响。在行业眼中,未来动力电池全球供应链将呈现网状化、多中心化、数字化和绿色化的四大趋势:
一是网状化的供应链。疫情及芯片短缺等事件使得包括汽车在内的各行业都希望在供应上有备选方案,从链到网,从强调集中走向重视分散,从 JIT ( Just-in-time :英文含义是分秒不差)向 JIC ( Just-in-case :英文含义是以防万一)转变。
二是多中心化。地缘政治博弈、国际物流费用维持高位、以及减少价值链中的碳排放等因素都在促进供应链的区域化、多中心化。行业预测,未来东亚、欧盟、北美都可能出现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具体到动力电池产业, 欧盟、北美都对动力电池进行了 TWh 级的产业规划 。作为全球软包动力电池的领先企业,孚能科技在与全球头部车企合作时也都被要求新项目电池供应必须实现本地化,需要在欧美开设新产能。
三是数字化。数字化技术正促进供应链走向工业 4.0 时代。企业从线性协同走向网状协同,工厂和物流更加自动化、智能化、敏捷化,维护成本越来越低、调度效率越来越高。
四是绿色化。作为当下全球仅存的共识,推动气候可持续,推动碳中和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硬性要求,并推动全行业、全价值链实现绿色转型升级。能源行业也必须改变思维,从资源属性向制造业属性 转变,从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在新四化趋势下,动力电池行业及其产业链还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行业预计, 2030 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将接近 3TWh ,而动力电池产业产能至 2030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 32.6% 。
在动力电池产业链迎来广阔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是行业洗牌将进一步加速, 2017 年至今,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数量从最初的 102 家缩减至 58 家,集中化趋势愈发明显 。第二是全球车企普遍采取“中国 +1 ”策略,即在中国以外增加供应地点。这也要求动力电池企业必须出海,而且是供应链协同出海。第三是碳中和对电池产业链的压力。当前,全球政府和车企都提出了明确的碳中和时间表,而动力电池企业及产业链目前相对落后。
王志刚提出,目前国内动力电池行业供应链主要面临“五缺”与“五慢”的发展问题 。其中“五缺”是指一缺矿产资源,锂、镍、铜资源开采不足;二缺绿电应用,尤其是负极石墨化环节面临较大的用电压力;三缺有效产能,产业链上各环节形成有效产能的周期比较长;四缺国产替代,部分核心原材料还依赖进口急需实现国产化替代;五缺长协恒心,目前原料处于卖方市场,一些此前签署的长期协作的战略合作协议难以落地。“五慢”是指战略布局成型慢、替代供应导入慢、有效规模产能释放慢、技术迭代降本慢、回收利用见效慢。
图片: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面临“五缺”与“五慢”挑战
这些挑战有些来自孚能科技对行业的洞察,还有一些来自孚能科技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切身经验。例如,作为中国最大的软包动力电池生产商,孚能科技积极拓展全球化步伐,除了在国内拥有赣州、镇江、芜湖三大生产基地外,还在美国、德国和土耳其拥有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行业数据显示, 2022 年上半年,孚能科技完成三元动力电池装车 2.11GWh ,位居行业前五。
除此以外,孚能科技已实现完善的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布局, 截至目前,孚能镇江工厂的生产已经实现了碳中和,并成为首个获得国际第三方认证的国内电池工厂 。孚能科技还计划将供应商的减碳表现纳入采购决策体系,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电池回收循环利用,减少新料开采过程产生的碳排放,满足绿色供应链的要求。
面对动力电池行业及产业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王志刚也积极建言建策,提出以动力电池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应对策略,尤其是在加大产业协同方面,要做到“三快”。
“三快”首先是加快上游供应链放量,尤其是对外加快矿产布局, 对内加快矿产利用 , 在绿电大省建设产业集群 , 加快推进关键材料的国产供应 ;其次是加快战略合作“网”联。包括由动力电池企业牵头,说服上游企业加快产品应用,加快原本分散的生产工序和环节集中到靠近重点目标市场的区域内,形成产业集群;第三是加快技术创新驱动降本。一方面要通过技术创新持续推动产品设计降本,注重工艺路线对不同技术体系的包容,保障当前固定资产投资的收益;另一方面强化回收技术、回收体系,加快凸显原材料循环对成本的贡献。
这些建议也是孚能科技正在努力的方向。在产业链协同上,孚能科技与其原材料和设备等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以开放的姿态探讨任何有助于加速市场开拓,产业链端到端的协作,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目前,孚能科技已经 与戴姆勒、吉利、广汽、东风、一汽等国内外头部车企 达成 战略合作 ,也推动了不少供应链合作伙伴进入这些顶级车企的供应体系。孚能科技甚至牵头主笔了国内首个锂离子电池产品碳足迹评价通则——《锂离子电池产品碳足迹导则》,对国内相关产业与国际标准对标、推动本土化供应链建设 作出贡献。
在技术创新层面,孚能科技打造了一支横跨中美欧的国际团队,在巩固三元软包体系的竞争优势基础上,积极探索在性能、成本、安全上具备竞争力的多元化产品方案。目前孚能科技 已推出能量密度达到 330Wh/Kg 的电池技术方案,明显优于行业当前的技术水准 ,并能兼顾高安全性、高充电倍率、长寿命、低温性能和可回收等多方面性能,成为引领行业创新的代表型企业。
图片:孚能科技将绿色发展融入企业成长,并带动产业链协同提升
过去的十年,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更趋近于一种原生状态,各家企业凭借各自的本领一路狂奔。未来的十年,全球电气化和碳中和大势下,动力电池行业正迎来全球供应链重构的新阶段,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前所未有地需要由原生走向协同,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把握绿色转型的时代脉搏,肩负起推动“双碳”战略落地的历史使命,而这也是孚能科技赋予自己的愿景。
本文为电池中国原创(微信号:cbea_battery),转载请注明出处。开白请联系(微信号:wswdxcr0325)获得授权。
媒体宣传咨询
联系人:吴女士
手机:(86)18611555116(微信同号)
邮箱:wulijuan@cbea.com
稿件咨询
联系人:闫先生
手机:(86)18515816697(微信同号)
邮箱:yanzhigang@cbea.com
研究报告咨询
联系人:周先生
手机:(86)18910499049(微信同号)
邮箱:zhoubo@cbea.com
行业会议咨询
联系人:周先生
手机:(86)18910499049(微信同号)
邮箱:zhoubo@cbea.com
联系人:吴先生
手机:(86)13269999859(微信同号)
邮箱:wumingshan@cbea.com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消息!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电池中国):孚能科技王志刚:锂电池产业链竞争新阶段需要互联赋能、协同发展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动力电池的高速增长。动力电池生产流程一般可以分为前段、中段和后段三个部分。其中,前段工序包括配料、搅拌、涂布、辊压、分切等,中段工序包括卷绕/叠片、封装、烘干、注液、封口、清洗等,后段主要为化成、分容、PACK等。材料方面主要有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集流体,电池包相关的结构胶,缓存,阻燃,隔热,外壳结构材料等材料。
为了更好促进行业人士交流,艾邦搭建有锂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交流平台,覆盖全产业链,从主机厂,到电池包厂商,正负极材料,隔膜,铝塑膜等企业以及各个工艺过程中的设备厂商,欢迎申请加入。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点击下方菜单栏左侧“微信群 ”,申请加入群聊
文章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