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到2025年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达到400Wh/kg。硅材料理论容量达4200mAh/g,十倍于传统石墨负极,具有显著的容量优势。同时,硅的脱锂电位较低,在地球中储量丰富,是动力电池负极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传统的硅碳负极通过物理研磨的方式降低硅颗粒的物理尺寸,但其硅一次晶粒尺寸仍然较大,导致其循环稳定性较差。如何研发并产业化具有良好循环稳定性的硅碳负极是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
浙江碳一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跟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成功研发了新型硅碳负极产品,建立了国内首条千吨级气相法制备硅碳负极的产线。首款产品CONE-SC1800,容量超过1800mAh/g,首次库伦效率大于90%(1.5V),循环稳定性优于 代氧化亚硅负极。产品已得到国际头部电池客户的认可。
据公开信息显示,浙江碳一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主营业务聚焦于锂电池负极材料业务,囊括了硅负极、天然石墨负极、人造石墨负极、锂金属负极等全系负极业务。拥有黑龙江,青岛等八大生产基地,在浙江杭州设立碳一研究总院。2022年,碳-已获得知名资本深创投、红杉资本、深投控的投资,并成功引入产业链下游战略投资者比亚迪和宁德时代资本。
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最主要的硅材料研究基地之一,在半导体和新能源用硅材料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在国内最早合成硅烷气体并利用硅烷气体制备高纯硅材料,在国际上较早研究利用硅烷气体制备纳米硅及硅负极。
(来源:新视线 )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动力电池的高速增长。动力电池生产流程一般可以分为前段、中段和后段三个部分。其中,前段工序包括配料、搅拌、涂布、辊压、分切等,中段工序包括卷绕/叠片、封装、烘干、注液、封口、清洗等,后段主要为化成、分容、PACK等。材料方面主要有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集流体,电池包相关的结构胶,缓存,阻燃,隔热,外壳结构材料等材料。 为了更好促进行业人士交流,艾邦搭建有锂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交流平台,覆盖全产业链,从主机厂,到电池包厂商,正负极材料,隔膜,铝塑膜等企业以及各个工艺过程中的设备厂商,欢迎申请加入。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点击下方菜单栏左侧“微信群”,申请加入群聊